天主教会(Catholicism)是耶稣基督亲手建立的、是唯一、至圣、至公、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, 正式名称为“罗马天主教会”或“罗马公教会”, 中国信徒将所崇奉的神称为“天主”,故在中国称“天主教”。 天主教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爱的大家庭。在行政方面,它是有系统的一个组织。教会一切组织在《天主教法典》中均有详细的规定。一般而言,包括教宗、教廷、主教、司铎、教友、修会和善会。 2022年至2023年间,全球天主教徒人数增长了1.15%,从大约13.90亿增至14.06亿,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7%。 就个人方面说,大家都是天主的子民;在职务方面,只有圣职与普通教友之别。这里简要说明如下: 一、教宗与教廷 教宗是全世界天主教的元首,代表耶稣基督治理教会、宣扬福音。教宗的制度是由选举产生。当代教宗良十四世,即为首任教宗圣伯多禄以来的第267位教宗。教廷是教会行政的中央机构,辅助教宗处理整个教会的事务。按照教宗保禄二世1988年6月28日颁布的《善牧》宪章制定 现行教廷组织制度如下: (一)国务院:以由枢机主教担任的国务卿为首,设有 1.一般事务组:由副国务卿主持。 2.外交事务组:由国务卿,助理国务卿主持。 (二)九个圣部: 1. 信理部:维护教义的完整性。 2. 东方教会部:管理东方天主教会人事。 3. 礼仪及圣事部:督导及推行教会礼仪及圣事事宜。 4. 圣人列品部:负责圣人列品案件。 5. 万民福音部(传信部):指挥并协调全球福传工作及传教士的合作。(东方教会部的权限除外) 6. 圣职部:负责有关教区司铎及执事本身及牧职事务。但教区主教及主教团之权利不变。(附设艺品史迹委员会) 7. 修会部(献身生活会及使徒生活团部):推行及督导拉丁教会内的献身生活会及使徒生活团之三愿生活。 8. 教育部 (修院及学院部):关怀修院教育,并促进和管理天主教学院。 9. 主教部:处理拉丁教会教区之建立及主教之任命事宜。传信部之权限除外。(附设拉丁美洲委员会)。 (三)三个法院: 1. 圣赦院:处理内心界及大赦事务。 2. 最高法院:除负责教会最高法院之工作外,促使在教会内依法处理法务。 3. 圣轮法院:教会之上诉法院,协助下级法院事务。 (四)部会 1. 圣座平信徒、家庭和生命部 2. 圣座促进全人发展部 (五)五个委员会: 1. 基督徒合一促进委员会。 2. 宗座法律委员会。 3. 宗教交谈委员会。 4. 文化委员会。 5. 新福传委员会 (六)三个局: 1. 教廷财务局。 2. 宗座财产管理局。 3. 圣座经济事务局。 (七)二个处: 1. 教廷内务管理处。 2. 教宗礼仪处。 其他附属机构:梵蒂冈印刷所,梵蒂冈出版社,罗马观察报(日报及週报,月刊),梵蒂冈电台,电视中心。 教会最高权力为教宗,以及在教宗主持下的大公会议与世界主教代表会议。大公会议已举行过二十一届。世界主教代表会议的主题为:
第一届于1967年召开,主题为:“维护及强化大公教会的信仰”。
第二届于1971年召开,主题为:“公务司祭职及世界正义”。
第三届于1974年召开,主题为:“现代世界的传播福音问题”。
第四届于1977年召开,主题为:“教理教学”。
第五届于1980年召开,主题为:“督徒家庭在现代世界的角色”。
第六届于1983年召开,主题为:“教会使命中的修好与悔改”。
第七届于1987年召开,主题为:“梵二廿年后,平信徒在教会及世界的圣召和使命”。
第八届于1990年召开,主题为:“在今日环境中的司铎培育”。
第九届于1994年召开,主题为:“奉献生活在教会及世界上的角色”。
第十届于2001年召开,主题为:“主教:耶稣基督之福音的僕人”。
第十一届于2005年召开,主题为:“圣体圣事:教会生活与使命的泉源和顶峰”。
第十二届于2008年召开,主题为:“天主圣言作为教会的生命与使命”。
第十三届于2012年召开,主题为:“传播基督信仰的新福传”。
第十四届于2015年召开,主题为:“家庭在教会和当代世界上的圣召和使命”。
二、主教与司铎 主教是宗徒的继承人,在教会行政上,由教宗任命,主持一个教区的教务。主教与教区的关系犹如牧人之于羊群。司铎(通称神父),是由主教手中接受圣秩而成为主教的助手与合作者,共同为宣扬福音、施行圣事,以及培养天主子民的教会工作者。司铎又称为“基督第二”,意即教友们可从他们身上看到基督的影像。主教与司铎均分享耶稣基督的司祭职务,专为天主子民教会服务。 三、教友 一般受过洗礼而成为教会成员者都是教友,与基督共同形成一个奥体的团体:基督是头,我们都是祂的肢体。圣职人员服务教会而成为教会的管理员;一般教友则以其自有的方式,分享基督之司祭、先知及君王的职务,在个人岗位上做基督的证人。 四、修会 修会是教会认可的一种生活方式,是教会成人成己的团体,在教会内有法定的地位,藉著共同生活与共同工作的方式,来服务教会。一般修会均有特别誓愿,如神贫、贞洁、服从等,以更能忠诚地追随基督,实践福音劝谕。修会有男女之不同,亦有出世静修与入世服务的分别。 五、善会 善会是一般教友为了某种特殊工作而建立的一种虔诚的志愿的结合,是在俗教友在一般社会中从事进修和传道工作而组织的一些团体。 中国天主教是中国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。最早可追溯到到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托利派,即景教。 贞观九年(635)由叙利亚人阿罗本(olopen)等教士经波斯来中国长安(今西安)译经传教,三年后,建寺称作大秦寺。其在内在教义和外在形态上反应出基督教与波斯宗教思想的混合。武宗会昌五年(845)下诏禁止佛教流传,景教受到波及,一时绝迹中原,在契丹、蒙古等地流行。 元代蒙古族入住中原,景教又随之再次进入中原。13世纪,天主教传入中国。不过,元朝灭亡后,天主教在中国中原地区几近绝迹。 16世纪,天主教再度传入中国。自明中叶起,耶稣会、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的传教士相继来中国传教,其中以葡萄牙派遣的耶稣会势力最大。迄明末,耶稣会在中国已建立传教会所13处,全国教徒约有15万人。 清初,以耶稣会为主体的在中国的传教士继承利玛窦的传教方针。汤若望、南怀仁等人得到清帝的尊重和信任,掌管钦天监。三十一年时,康熙帝颁布谕旨,准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播。其时,传教士除部分人在宫廷任职外,大部分赴各地传教。 鸦片战争后,各国天主教传教士纷纷来中国。据统计,1844—1894年,其人数增加50多倍。天主教通过利用赔款兴学、行医、办报、出书、兴办慈善事业扩大影响,先后于1903年在上海创办震旦大学、1921年在天津开设天津农工商大学(后改名为津沽大学)、1925年在北京开办辅仁大学,并办有《益世报》和《圣教杂志》等报刊出版物。至1918年,全国教徒人数已达到196万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