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,我们转向对圣母七苦的纪念。九月十五日为圣母痛苦节,教友们会共同庆祝圣母七苦瞻礼,纪念圣母陪伴耶稣苦难的七苦,缅怀圣母在耶稣受难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与牺牲。部分传统称“圣经月”或“创世月”(配合丰收季节)。
痛苦圣母与七苦圣母
🌹在教会的早期,纪念耶稣苦难时,圣母的痛苦也被一同纪念。然而,从11世纪开始,圣母的痛苦被独立出来纪念,并在12世纪变得更为流行。
1232年,圣母忠仆会成立,五年后将“痛苦圣母”作为主保。1668年起,该会获准于每年九月第三主日举行敬礼,特别纪念圣母的七苦。教宗依诺增爵十二世(1691-1700)将其更名为“痛苦圣母”。
1423年,科隆的一次教务会议规定了复活节后第三个主日之后的周五,纪念圣母在耶稣受难时的痛苦。1727年4月22日,教宗本笃十三世颁令,定名为“七苦圣母”瞻礼。
1817年,教宗庇护七世为感谢圣母保护安返罗马,通令普世教会庆祝这瞻礼。1913年,教宗庇护十世定9月15日为“七苦圣母”瞻礼(光荣十字圣架瞻礼次日)。

圣母痛苦
教会早期,通常在敬礼耶稣苦难时,纪念圣母的痛苦。中世纪开始独立纪念敬礼圣母痛苦,更喜欢首先追念圣母的喜乐。五乐发展为七乐:领报、圣诞、主显、复活、升天、降临。圣母升天。13世纪尤其在德国开始敬礼圣母七苦。圣母忠仆会对圣母的苦难,很早就有特别的敬礼。1668年起,该会获准于每年9月第3主日举行特别赠礼,纪念圣母七苦。1817年起,教宗庇护七世为感谢圣母保护他由法国安返罗马,通令普世圣教会举行这个典礼。圣母七苦的内容:西默盎预言、埃及逃难、耶稣失踪、苦路相遇、十字架下、怀抱圣尸,耶稣安葬。痛苦圣母常被描绘成在心上刺有一把或七把利剑的形象(后一种可追溯到15世纪后半叶)
圣母七苦如下:
(一)圣母一苦——西默盎的预言。那时在耶路撒冷,有一个人名叫西默盎,这人正义虔诚……他对玛利亚说:“……有一把利剑将要刺透你的心。”(路2:34-35)
(二)圣母二苦——埃及避难。天使在梦中对若瑟说:“起床,带着婴孩和他的母亲逃往埃及去,住在那里,直到我通知你的时候。”(玛2:19-20)
(三)圣母三苦——婴孩耶稣失踪三日。他的母亲向他说:“孩子,为什么你这样待我们?看你的父亲和我一直忧苦地在找你。”(路2:41-48)
(四)圣母四苦——耶稣背负苦架,向刑场进发。“耶稣背了十字架向前走,有一大群人和妇女,跟着 他。妇女们为他捶胸痛哭。”(玛27:31-33)
(五)圣母五苦——耶稣被钉苦架。“他们到了那名叫髑髅的地方,就在那里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。他的母亲……站在耶稣的十字架旁。”(l9:25-27)
(六)圣母六苦——耶稣圣尸由苦架卸下。“阿黎玛忒雅人若瑟……要求领取耶稣的遗体。耶稣的遗体由十字架卸下后,他的母亲接抱在怀中。”(路23:53)
(七)圣母七苦——耶稣圣尸埋葬,“痛苦之母呀,当若瑟把耶稣用细麻布包里,安放在坟墓出的时做,你的心多么痛苦呀!”(路23:55)